讓高鐵車廂多一點暖意
原標題:讓高鐵車廂多一點暖意
因為孩子在高鐵車廂里哭鬧而造成矛盾沖突的例子屢見不鮮,最近一個在網(wǎng)絡熱傳的視頻,卻向公眾展現(xiàn)了不一樣的景象。
(資料圖片)
在視頻中,5個月大的寶寶哭泣不止,年輕的父母拿他沒有辦法,顯得手忙腳亂。此時,后排座位上的幾個阿姨不僅沒有責怪孩子“吵鬧”,反而主動上前幫忙哄孩子,寶寶也立馬不哭了。
這幅溫暖的畫面感動了許多網(wǎng)友:“這才是社會應該有的樣子,多好,比吵架好多了”“這才是高鐵正能量”“這才是溫暖的中國”“這才是雙贏”“互相諒解”“大愛”……
這些年來,關于“喧鬧的車廂”的討論總能被推上熱搜。應該看到,問題的根源不僅在車廂里,更是作為公共場所的車廂到底屬于誰、如何構建生育友好社會等嚴肅話題。尤其是“熊孩子”“厭童癥”等概念在網(wǎng)絡上流行之后,從另一個側面加劇了輿論場的撕裂和對立。
但回過頭來想一想,那些登上熱搜榜上的新聞也都不是什么“大事”。孩子畢竟是孩子,很難自主控制自己的行為,有些哭鬧實在是再正常不過。既然大家都是從童年一步步成長,那么只要多些換位思考,敬畏公共空間,理解為人父母的不易,很多所謂的沖突和“熱鬧”,其實本可以避免。
就像文章開頭提到的視頻顯示的,許多年輕的爸爸媽媽不是不管孩子,只是力有不逮。也許我們未必能和后排座位上的阿姨一樣能干,但至少我們也可以選擇體諒、理解,送上力所能及的一份善意。公共場所屬于每個人,但只有人人都懂得讓步、妥協(xié),才有可能形成和諧的環(huán)境。
也應該看到,如今的互聯(lián)網(wǎng),正在讓公共空間無限擴大,也會把一些本不起眼的事件無限擴大化。其結果就是,本來是一節(jié)車廂里的“小事”,會通過屏幕放大到整個網(wǎng)絡,乃至整個社會。這樣一來,無論是現(xiàn)場的見證者,還是和事件本無關系的網(wǎng)友,都會不自覺地將自己代入,于是事件的嚴重性也被不斷夸大。
更重要的是,不少平臺熱衷于捕捉此類瞬間,并把它們當作“流量密碼”。在不斷制造熱度的同時,也在潛移默化中影響、扭曲整個輿論場的心態(tài)。連續(xù)的爭吵和撕裂,也讓更多人無法理性、平和地看待車廂里的孩子,產生了一種不必要的防備心理。這樣的“網(wǎng)絡狂歡”并不可取,也提醒我們,面對所謂網(wǎng)絡熱點時一定要保持足夠的清醒。
事實上,熱搜榜上的話題未必能全面、準確地反映公眾的心聲。最近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lián)合問卷網(wǎng),對1501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對于孩子在高鐵吵鬧的行為,78.8%的受訪者認為家長應自覺管束好孩子,44.6%的受訪者認為嬰幼兒哭鬧是天性使然,社會應對孩子多一點包容。
也就是說,和網(wǎng)絡上的刻板印象恰恰相反,高鐵車廂里的暖心一幕才是更普遍的現(xiàn)象。應該相信,大多數(shù)乘客都是善良、大度的,大多數(shù)孩子給我們帶來的也絕不是“吵鬧”。既然如此,不妨讓我們都多一點體諒,讓高鐵車廂里多一點溫暖。(余曉)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