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修繕豈能“改頭換面”
(相關資料圖)
原標題:古建筑修繕豈能“改頭換面”
古建筑,傳承歷史與文明,記錄歲月與變遷,是時間與空間的水乳交融,更是展示中華文化的重要窗口。然而,近期甘肅的一起違規(guī)“修繕”事件,卻讓人皺起眉頭。
據央視新聞報道,在天水古城內,有一處建于明清的文保院落。天水市財政局數據顯示,從2015年至2021年,天水市撥付的西關古城保護資金就超過8.88億元。沒想到不到兩年時間,花大成本修繕的文保院落就遭遇了“改頭換面”,很多商戶進駐改造院落,“修繕”之后的文保院落,搖身一變成了商業(yè)街,不僅增加了風格迥異的日式建筑,還破壞了原有建筑的結構與布局,危及院落安全。記者調查發(fā)現,這些“改頭換面”的經營項目,均系未批先設、未批先修,主管部門“沒有收到任何報批手續(xù),所以無從監(jiān)管”。
結果令人咋舌,過程更引人深思。如果說,僅僅是建筑風格不同,尚可理解為認識問題。但在缺少手續(xù)的前提下,未批先設、未批先修,且修得“改頭換面”“面目全非”,恐怕就不是一句“認識不足”就能輕飄飄帶過了。對此,天水市委、市政府也迅速作出回應,表示“誠懇接受央視的輿論監(jiān)督,及時通報問題整改情況”。面對問題,有關部門不遮丑、不回避,態(tài)度值得肯定。但問題要正視,教訓也必須吸?。哼@種明顯違規(guī)的項目,為何能開工建設,甚至正常運營?近9個億的資金投入換來這個結果,如此折騰,誰來負責?未批先建,監(jiān)管部門為何層層失靈,直至輿論關注才開始解決?面對質疑,有關方面恐怕只有把這些問題捋清楚,才能給公眾一個交代。
俗話說,上醫(yī)治未病,下醫(yī)治已病。社會治理也是同樣的道理。從別人的經驗中吸取教訓,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才能把握工作的主動權,避免“小事拖大,大事拖炸”。此次天水古城的輿情風暴,也為我省的文物保護和城市建設工作提了個醒。作為文化大省,河南“家底”豐厚,從綿延千年前的古跡,到內涵豐富的近現代建筑,都閃耀出獨特的光彩:仰韶遺址勾勒歷史脈絡,安陽殷墟“一片甲骨驚天下”,開封州橋遺址洗盡鉛華,洛陽“洛邑古城”游人如織……祖先留下的寶藏,保護好、宣傳好,只是“探寶”的第一步;發(fā)展好、利用好,才是“用寶”的關鍵。
文物安全無小事。一鍬一鏟之下,盡是華夏文明的紋理與褶皺。深入實施文旅文創(chuàng)融合戰(zhàn)略,挖掘歷史文化資源,充分發(fā)展文化產業(yè),依規(guī)依法修繕文物古跡……保護好、發(fā)掘好、利用好,方能讓文物活起來,把文脈傳下去,激蕩起更加持久的文化自信。(悅連城)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