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于喪子之痛的母親墜樓身亡,誰是背后的元兇?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原標題:處于喪子之痛的母親墜樓身亡,誰是背后的元兇??
“孩子死了還有心情換衣服化妝”“最終結果還是為了錢”“這位媽媽想成為網(wǎng)紅嗎”“身材更好”“身材高挑還穿高跟鞋,美滋滋”……很難想象,為什么打扮精致的女性就成了網(wǎng)暴的對象,更難想象這樣的評論出現(xiàn)在了一位剛失去愛子的母親視頻之下。
5月23日,武漢市漢陽區(qū)弘橋小學一年級男生譚某在校內被老師駕車撞倒碾壓死亡,事件還沒有得出結論。6月2日,悲劇再次降臨這個家庭,孩子的母親也墜樓身亡。(6月2日《新京報》)
孩子的離世明明是一個悲傷的事件,對他的家人來說是一個多么大的打擊這樣事件的發(fā)生,大家關注的不應該是孩子身亡背后的原因,事件的處理結果嗎?而在事件評論區(qū),卻頻頻看到的是對這位喪子母親的惡意揣度。雖然該母親的墜亡與其對孩子的不舍有著直接聯(lián)系,但是在網(wǎng)上的種種質疑聲,無疑成為了背后的推手。讓人不禁要問,這樣不顧真相、惡意評論的不良風氣什么時候才能畫上句號?
從視頻截圖可以看出,孩子的母親并沒有濃妝艷抹,只是正常女性的裝扮。這樣的裝扮還能引起網(wǎng)友的熱議,這是否一種對于女性形象的誤解。先有“挖呀挖”的網(wǎng)紅歌曲演唱者黃老師因素顏被批判“素顏真丑”“難看”的先例,現(xiàn)有喪子母親被批判“刻意化妝”的網(wǎng)暴事件。女性形象仿佛有了一種固定的模板,當幼師的女性一定是美麗大方的,而經(jīng)受喪子之痛的女性一定是悲痛地來不及注意儀容儀表、蓬頭垢面,一旦違反了這種固定的模式,一旦不符合TA們心里的完美形象,就會遭受鋪天蓋地的質疑聲和毫無依據(jù)的詆毀。
殊不知,當下女性形象早已打破傳統(tǒng),進入了一種多元化的時代。孩子出事的時間在周二下午一點多,屬于正常上班時間,孩子的母親身著職業(yè)工裝抵達現(xiàn)場,再正常不過,怎么就成為了“用心打扮”“不像親生母親”?對女性的偏見,是時候需要建立清醒的主體認知了,切忌基于刻板印象進行主觀臆斷。
網(wǎng)絡表達的便捷性向我們每一個人遞來了發(fā)聲的話筒,這話筒給足了觀眾發(fā)聲的自由,而這話筒的聲浪能隨意地將人推至風口浪尖。明明是堅持一杯兩元的“糖水爺爺”,卻偏偏被人質疑食材不干凈、造謠子孫不孝,最終爺爺不得不放棄了開了十七年的糖水攤;明明是一位母親要為逝世的女兒討回一份公道,卻偏偏被網(wǎng)友質疑過于偏執(zhí)、“吃自己女兒的人血饅頭”;明明就那么多擺明著的、清晰可見的“明明”,可是還是有人視而不見。17歲的少年劉學州、染粉色頭發(fā)的女孩、上課認真負責的鄭州歷史老師……一個個鮮血堆成的例子、一個個鮮活生命的離開,怎么還是不能警醒屏幕背后的鍵盤俠?這份網(wǎng)絡暴力的受害者名單怎么樣才能截止?
“舌上有龍泉,殺人不見血”,回到這起不幸事件,或許一些網(wǎng)絡暴民才是致這位母親于死地的真正“元兇”。作為個人,我們擁有了麥克風,有了自由發(fā)言的權力,但同時也有了尊重他人、尊重言論邊界的義務。鍵盤不是武器,評論不是子彈,網(wǎng)絡空間更不是戰(zhàn)場,我們應該給他人多一點理解,對世界多一份善意,在不明真相前,切勿肆意惡評,做到遠離網(wǎng)絡暴力。(文紅翔)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