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報e網(wǎng)評丨人在旅途,還是多些理解包容的好
龔先生
近日,“嬰兒高鐵上哭鬧?女子和寶媽對罵”話題沖上熱搜。
(資料圖)
(視頻來源 縱相抖音賬號)
網(wǎng)傳視頻顯示,重慶高鐵上兩名女子發(fā)生激烈爭吵。前排女子對后座帶娃的女子怒吼,稱自己本想睡覺,后排嬰兒卻一直在耳邊吵鬧。寶媽也和這名女子互罵,聲音響徹整個車廂。
在公共場所不能大聲喧嘩,是約定俗成的行為規(guī)范,可嬰兒除外,因為他們還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在視頻中,兩個成年人不顧乘務員的勸阻,情緒失控大聲對罵,真是在“打自己的臉”——厭惡噪音,卻制造更大的噪音;自己沒休息好,卻讓整個車廂都無法休息;愛護孩子,卻作出錯誤的教育示范。
臨近假期,不少出游的網(wǎng)友感嘆“高鐵坐成了地鐵”。是啊,今年這個“五一”假期格外火爆,大家對愉快的假期、山山水水、家鄉(xiāng)親人都渴盼已久。高鐵對罵事件,至少讓那一車廂的旅客本該愉快的旅途蒙上幾朵烏云。
(圖源 新華社)
帶孩子出游,確實會遇到不少意外情況。即便媽媽做好功課準備充足,有時,飛機起落時的壓耳、高鐵提速時的頻率,都可能讓嬰兒不舒服而大哭。而成年人有能力控制自己的情緒,被打擾后解決的途徑有多種,絕不應該是吵架、對罵、打擾更多人的方式。有現(xiàn)場的旅客說,成年人的對罵聲遠比嬰兒的哭鬧更刺耳、更煩心。
其實,在雙方能夠文明溝通、互相包容的前提下,解決公共場合孩子哭鬧的問題,是有一些建設性辦法的。比如,有網(wǎng)友提出,部分高鐵是有“靜音車廂”服務;有網(wǎng)友再次呼吁,給帶孩子的旅客設置母嬰車廂;也有網(wǎng)友建議,嬰兒哭鬧時,家長不妨帶孩子到車廂連接處哄一哄,盡量減少對其他乘客的打擾;確實打擾到其他人,可以給人家道歉請求諒解,等等。前不久,因為20個月大的嬰兒可能會哭鬧,山西一位旅客準備了小禮品上飛機爭取理解,就贏得了網(wǎng)友的點贊。
我們生活在一個與陌生人頻繁接觸的社會,列車上表現(xiàn)得更為明顯。這幾年,不少“在高鐵上大聲喧嘩”“任由熊孩子哭鬧”“電子設備外放聲音”等行為,被曝光于輿論場,引發(fā)熱烈討論。和高鐵對罵事件一樣,這些問題本質(zhì)上都是不同個體在公共空間里的權利沖突。
當我們身處公共空間,實際上變成了“公共人”,如何解決權利沖突,也是每個“人在旅途”者需要思考的問題。
有人這樣定義公共文明:根植于內(nèi)心的修養(yǎng),無須提醒的自覺,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為別人著想的善良。相較于物質(zhì)生活的富足,“公共人”的舉手投足,更能折射一個社會的文明。
(圖源 新華社)
培養(yǎng)公共場合兼顧他人的包容力,適當控制個人私欲,照顧公共空間他人的利益,說話留一點分寸和余地,甚至不大聲接打電話,后面有人別著急關電梯等,“公共人”的文明既是行為上的規(guī)范,也是精神上的自制和對他人的尊重。
4月27日,北京地鐵上,一寶媽給孩子喂母乳,幾名女乘客自發(fā)圍成人墻遮擋。網(wǎng)友說:淚目,爆贊!
一個小小的車廂,百十號人,形形色色的陌生人身處一個有限空間,唯一化解沖突的辦法,就是用理解包容面對摩擦,用公共理性屏蔽極端情緒。做不到用身體去為別人遮擋,至少可以為自己準備耳塞。
這個“五一”假期不少地方注定人潮洶涌,多幾分相互理解、包容和忍讓,我們彼此才會玩得更愉快——祝大家“五一”快樂!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