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觀天下!當師生處成哥們,當教導成為對話
【資料圖】
原標題:當師生處成哥們,當教導成為對話
92年的導師,98年的學生,“學生管我叫哥,我叫他們寶子”……近年來,“90后博導”“95后大學老師”等青年教師開始在各個大學嶄露頭角。有媒體就關注到大學教師年輕化的問題,并就這樣新型的師生關系作出報道。
從傳統(tǒng)師徒式的關系,到老板員工式的關系,年輕導師定義了新的師生關系——這其中既有傳統(tǒng)師徒情誼,又有打破代溝的理解與共情。在短視頻平臺,有段子這樣描述這種關系——下課鈴一響,老師絕不拖堂,振臂高呼“走,干飯去”,學生則哄笑跟隨。雖是段子,也是師生融洽的寫照,有邊界有分寸,更是有情誼在其中。
年輕的導師更開放,樂于帶學生探索前沿未知領域,在學術之路上能共同成長互相成就。與傳遞重復性、一般性知識的課堂不同,在當下大學中,很多課程以小班討論為模式開展,授課語態(tài)與表達有了很大變化。老師是議題發(fā)起者,也是議題管理者,更多起到的是方向引導的作用。在這樣開放的課堂中,平等交流而非“我說你聽”更易于啟發(fā)學生深入思考,建構起自己的專業(yè)知識體系。
新型師生關系的出現(xiàn),不僅僅是因為一批年輕學者踏上工作崗位,也有著深刻的時代原因。首先,信息技術的發(fā)展改變了知識生產(chǎn)與獲取的方式。正如美國哲學家杜威說,以前的學術實際上是由一個階級壟斷的,絕大多數(shù)人缺乏任何手段去接近知識的源泉,于是不可避免地形成這樣的情況,即一種學術上的高級僧侶看守著知識的源泉。這正是程門立雪、張良拾履等歷史故事出現(xiàn)的背景。但互聯(lián)網(wǎng)的出現(xiàn),促使知識生產(chǎn)方式的變化與生產(chǎn)效率的提升,社會知識總量呈現(xiàn)著指數(shù)級的增長。只要連接互聯(lián)網(wǎng),任何人都可以自由搜索,獲取知識。同時,知識的自我否定和折舊淘汰也在以驚人的速度進行著。這樣的變化折射在當下的教育關系中,教師不再作為知識權威而存在,與同為互聯(lián)網(wǎng)原住民之間的教學更加平等。有了網(wǎng)絡和大量公開出版物,學生可以進行自主學習,掌握學習主動權。但海量知識,則需要方向與點播,老師作為知識構建的引導者,其作用也更加重要。
其次,年輕老師與學生的成長方式與成長軌跡類似,使他們更能共情與互相理解。同為改革開放后出生的一代人,90后甚至95后的導師們與現(xiàn)在的大學生同樣成長于國家發(fā)展上升期,擁有近似的世界觀與人生觀。在生活上,年輕導師能和學生玩到一起;在學習上,他們同樣面臨求學路上必然要經(jīng)歷的困惑與迷惘。年輕導師所具有的反思能力、批判能力、直覺能力、同理心,能超越“教書”的行動邊界,更多擔負起“育人”的使命。
當然,年輕老師也面臨著“青椒”的各種困擾,科研經(jīng)費、職稱晉升、學術成果、學術威信甚至結婚生子、賺錢養(yǎng)家等,都將是一道道坎。他們的職場之路也許不會一帆風順,但無論如何,希望永不丟失這份與學生稱兄道弟、共同前行的初心與勇氣。(光明網(wǎng)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