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用好指導性案例加強個人信息保護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原標題:用好指導性案例加強個人信息保護
近日,最高人民法院發(fā)布第35批共4件指導性案例,均為公民個人信息保護刑事案例。該批案例分別涉及人臉識別信息、居民身份證信息、微信等社交媒體賬號、手機驗證碼等刑法保護的公民個人信息范圍、性質,對于明確類案裁判規(guī)則,依法保護公民個人信息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12月28日最高法官方微信)
此次最高法發(fā)布的4件指導性案例,每一起都非常典型,每起案例背后都對應涉及公民個人信息保護的熱點問題,比如關于人臉識別技術的應用。人臉識別要采集他人的面部特征等個人生物識別信息,這屬于個人敏感信息,其技術應用就不能沒有邊界。公權力機構為了公共安全使用人臉識別技術具有正當理由,而一些消費場所的經營者,打著方便消費者的名義強制消費者使用人臉識別技術,就涉嫌侵犯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在此次發(fā)布的指導性案例中,有一起案件涉及微信號買賣,被告人結伙出資購買空白微信號和一款智能群發(fā)、加人、拉群的營銷軟件,通過網絡購買他人求職信息等方式,非法添加微信好友,制作成品微信號出售或者將非法獲取的公民個人信息提供給他人,并從中獲利,其行為構成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微信號等社交賬號也是公民個人信息,不法分子買賣微信號,同樣侵犯了公民個人信息,可能侵犯他人的個人隱私及財產安全等合法權益。公布這起案例,對非法買賣他人微信號的不法分子依法嚴懲,有助于更好保護公民個人信息。
大數據時代,公民個人信息在某些不法分子眼里就是一座“富礦”,成了他們爭相圍獵的“唐僧肉”。多發(fā)布一些相關的指導性案例,能夠發(fā)揮更多指導意義,既能增強公民的個人信息保護意識,也為各地司法部門提供了辦案指引,有利于加大對不法行為的打擊力度。(戴先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