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口無心無表情的三無少女如何成為二次元萌點?
對于“三無”這個詞,許多人可能都認為是一個來自日本ACG文化的詞語,這應該是一個最大的誤區(qū)。
所謂三無,是由無口、無心、無表情三個詞語組成,用以指代那些沉默寡言、基本面無表情、難以洞察其內心的人物,并且絕大多數(shù)時候用于描述女性角色,因此也常以“三無少女”的形式來表達。
事實上,在日本ACG文化中,對于角色屬性的描述里并不存在“無心”一詞,也就是說這是在中國ACG文化里衍生出來的詞匯,其后的三無或是三無少女自然也同理。從這一點來看,其實無心更像是一個為了湊數(shù)而出現(xiàn)的生造詞,畢竟無口和無表情結合起來,基本就已經等于難以洞察內心。
只不過對于中國ACG文化圈而言,這早已是一個約定俗成的詞匯。
縱觀各類ACG作品,要說有哪些角色是最符合三無的定義,那《犬夜叉》中的神無必定榜上有名。
作為奈落的第一個分身,神無渾身上下都充滿了神秘的氣息,面無表情且毫無情緒波動,對奈落忠心耿耿的她,在面對妹妹神樂的死時才有了心境變化,直到自己死前才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反抗奈落。
神無雖然在設定上極為貼合三無少女的描述,但和其他三無少女相比,她其實并沒有將這一萌屬性的特點和作用發(fā)揮到極致,所以作為具體例子其實并不合適。
原初的三無少女
ACG文化種公認的第一位三無少女,是《新世紀福音戰(zhàn)士》中的綾波麗。
在1988年的宮崎事件后,日本的ACG產業(yè)受到社會各界及媒體的強烈質疑與打壓,在長達兩年的時間里陷入了最低谷。
該事件風波逐漸平息之后,《新世紀福音戰(zhàn)士》于1995年問世,該作品中匯聚了眾多神學與哲學要素,又迎合了當時盛行的末世論風潮,再加上優(yōu)秀的作品內容,迅速掀起了社會級的熱潮,造就了一大批御宅族的同時,也創(chuàng)下了日本TV動畫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BD銷量傳說,堪稱以一己之力振興了ACG文化。
除了劇情與表現(xiàn)手法之外,《新世紀福音戰(zhàn)士》的人設也對日本ACG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綾波麗與明日香的組合奠定了“三無+傲嬌”的地位,某種意義上說就和常見于男性角色組合的“沒頭腦+不高興”有異曲同工之妙。
《新世紀福音戰(zhàn)士》不僅本身締造了TV動畫的傳說,它的女主角綾波麗也成為了ACG文化中無可替代的重要人物,是日本動畫中女神級別的存在。
三無少女的后繼者
在《新世紀福音戰(zhàn)士》之后,《機動戰(zhàn)艦撫子號》的星野琉璃以及《涼宮春日》系列的長門有希,分別被稱為三無少女的第二代和第三代掌門人。
對于國內的動畫觀眾而言,2006年問世的TV動畫《涼宮春日的憂郁》顯然是更加熟悉的作品。尤其對于90后的觀眾而言,提到三無少女,很有可能第一反應想到的也是長門有希而不是綾波麗,畢竟這其中還有許多作品之外的客觀因素影響。
在電視臺引進日本動畫渠道有限的環(huán)境下,中國的ACG文化隨著21世紀后互聯(lián)網逐漸普及才開始興起,當時正值日本輕小說的黃金時代,而作為輕小說領跑者之一的《涼宮春日》系列,以別具一格的男主角與光怪陸離的校園生活吸引到了大批粉絲觀眾。而該作品的三名主要女性角色里,又以長門有希最為獨特與神秘。
要說三無少女最引人入勝的地方,自然就是她們一開始捉摸不透的內心和性格,讓觀眾情不自禁地產生好奇與憧憬。這也讓三無少女先天就具備了一種名為反差萌的終極大殺器,她們不僅能在敞開心扉的瞬間引爆全場,還能在后續(xù)的劇情中繼續(xù)發(fā)揮余熱。
比起綾波麗在第六集就出現(xiàn)的微笑,由于《涼宮春日》系列從原作到動畫渾身都是鴿子,所以長門有希這名三無少女的終極殺招顯然要憋得更久,甚至一度憋到動畫觀眾們開始懷疑人生的地步。
2009年,《涼宮春日的憂郁》TV動畫重置,用長達八集的“永無止境的八月”折磨觀眾之后,劇場版動畫《涼宮春日的消失》方才在2010年2月上映。在最初的TV動畫開播將近四年之后,動畫觀眾們才終于看到了長門有希的微笑。
在這之后,越來越多的三無少女開始出現(xiàn)在各類ACG作品中,三無少女的含義也變得越發(fā)豐富起來,從原本的真三無開始演變出有明顯區(qū)別的偽三無,比如《櫻花莊的寵物女孩》的椎名真白,《Angel Beats!》的立華奏,《碧藍航線》御三家中的拉菲等等,都是有著傳統(tǒng)三無少女外表,但又有著不太一樣內在的偽三無角色。
再后來,三無的概念甚至在惡搞的時候被延伸到了角色性格之外,開始將諸如“無胸、無臀、無腰”的角色也稱為“三無少女”等等。
但無論時代如何變遷,綾波麗與長門有希在三無少女這一萌屬性上的代表地位都未曾動搖,或許這也算是另一種意義上的出道即巔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