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huán)球微速訊:【中國奇譚-小妖怪的夏天】從心理學角度解析派遣理論、米爾格拉姆的服從實驗&去個體化
大家好,我是草莓醬,今天想來聊聊中國奇譚《小妖怪的夏天》篇,這里面其實蘊含了一些社會心理學和管理心理學的觀點。
(資料圖)
一、原生家庭——派遣理論
我們可以看到小豬妖出生在一個母親與多兄弟的底層普通家庭,他是被大王選中干活的人,母親很驕傲小豬妖被大王選中,祖上三代終于出了人才。我們從小豬妖母親能看到,她是廣大中國母親的一個濃縮,望子成龍,家族寄予眾望。
這里我們要提到一個派遣理論。
父母親養(yǎng)育孩子就好比培養(yǎng)戰(zhàn)士,孩子長大了,等到了一定的時候,就要派出去執(zhí)行任務,這就是派遣。孩子長大以后離開家執(zhí)行任務、完成使命,去延續(xù)生物學的生命以及家族的社會理想。這里寄托著的是家族對子女完成任務的期待。
從這里開始,我們可以代入自己,從不同的家庭來到大城市或者返回家鄉(xiāng)工作,進入了一個自己還認為不錯的公司,面臨了畫大餅階段。
二、執(zhí)行任務階段——目標設置理論
眾小妖被大王聚集,大王宣布活捉唐僧,表現有功的可以喝到一勺唐僧肉湯。隨后以小豬妖、小烏鴉妖為主的妖怪們便開始做一千支箭、撿火柴等等越來越高難度的任務。
這涉及到管理心理學“目標設置理論”,?目標設置理論是強調設置目標會影響激勵水平和工作績效的理論,由美國學者洛克(EdwinLocke)于1967年提出。
目標設置理論認為目標本身就具有激勵作用,目標能把人的需要轉變成動機,使人們的行為朝著一定的方向努力,并把自己的行為結果與既定的目標相對照,及時進行調整和修正,從而實現目標。這種使需要轉化為動機,再由動機支配行動以達成目標的過程就是目標激勵。
三、羽箭——“去個體化”
剛步入社會的我們像小豬妖一樣,被畫的大餅吸引下開始努力干活。
在第一天,聰明伶俐的小豬妖在作箭時,主動創(chuàng)新發(fā)明了能飛得更遠的羽箭,但發(fā)號施令的熊領導一把折斷了箭,要求按照他所說的重做。
這其實在我們工作中經常會出現的一幕,這里涉及到社會心理學“去個體化”的概念。
去個體化是由社會心理學家費思廷格(Festinger)等人提出的。他們認為,在群體中,人們有時會感到自己被淹沒在群體中,于是個人意識和理解評價感喪失,個體的自我認同被群體的行為與目標認同所取代,個體難以意識到自己的價值和行為、自制力變得極低,結果導致人們加入到重復的、沖動的、情緒化的,有時甚至是破壞性的行動中去,這種現象叫做去個體化。
去個體化包含著幾個特征,群體規(guī)模,匿名性,責任分散等等。
這個在一些集體化的公司,傳銷、邪教組織都會經??吹?,當然我們也可以經常在控制欲比較強的領導或者能力差不允許下屬超過自己的領導身上發(fā)現同樣的問題。
好了,到了這一步,我們進了公司鉚足勁努力干活,既然得不到認可,那后續(xù)會變成怎么樣?
四、領導角度——米爾格拉姆的服從實驗
當熊領導又要求晚上砍柴一千斤,此刻兩小妖,小豬妖提出餿主意,去搶。我們上面提到的去個體化在這里已經展現的清楚,他們覺得自己是妖,不需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
隨后更高一層的領導白狼認出烏鴉擅闖秘地被帶走了,一把燒掉了采集了一晚上的柴火,重新要求兩千斤山胡桃木。
那我們從領導視角來看,并不是每一個進來的妖就是這樣,他們是如何形成一層層剝削,這里我們要提到經典的米爾格拉姆的服從實驗。
參與者被告知這是一項關于“體罰對于學習行為的效用”的實驗,并被告知自身將扮演“老師”的角色,以教導隔壁房間的另一位參與者——“學生”,然而學生事實上是由實驗人員所假冒的。
參與者將被告知,他被隨機挑選為擔任“老師”,并獲得了一張“答案卷”。實驗小組并向他說明隔壁被挑選為“學生”的參與者也拿到了一張“題目卷”。但事實上兩張紙都是“答案卷”,而所有真正的參與者都是“老師”?!袄蠋煛焙汀皩W生”分處不同房間,他們不能看到對方,但能隔著墻壁以聲音互相溝通。有一位參與者甚至被事先告知隔壁參與者患有心臟疾病。
“老師”被給予一具據稱從45伏特起跳的電擊控制器,控制器連結至一具發(fā)電機,并被告知這具控制器能使隔壁的“學生”受到電擊?!袄蠋煛彼〉玫拇鸢妇砩狭谐隽艘恍┐钆浜玫膯巫郑袄蠋煛钡娜蝿毡闶墙虒Ц舯诘摹皩W生”。老師會逐一朗讀這些單字配對給學生聽,朗讀完畢后老師會開始考試,每個單字配對會念出四個單字選項讓學生作答,學生會按下按鈕以指出正確答案。如果學生答對了,老師會繼續(xù)測驗其他單字。如果學生答錯了,老師會對學生施以電擊,每逢作答錯誤,電擊的伏特數也會隨之提升。
參與者相信,學生每次作答錯誤會真的遭到電擊,但事實上并沒有電擊產生。在隔壁房間里,由實驗人員所假冒的學生打開錄音機,錄音機會搭配著發(fā)電機的動作而播放預先錄制的尖叫聲,隨著電擊伏特數提升也會有更為驚人的尖叫聲。當伏特數提升到一定程度后,假冒的學生會開始敲打墻壁,而在敲打墻壁數次后則會開始抱怨他患有心臟疾病。接下來當伏特數繼續(xù)提升一定程度后,學生將會突然保持沉默,停止作答、并停止尖叫和其他反應。
若是參與者表示想要停止實驗時,實驗人員會依以下順序這樣子回復他:
1.?請繼續(xù)。
2.?這個實驗需要你繼續(xù)進行,請繼續(xù)。
3.?你繼續(xù)進行是必要的。
4.?你沒有選擇,你必須繼續(xù)。
結果在米爾格倫的第一次實驗中,百分之65(40人中的26人)的參與者都達到了最大的450伏特懲罰,調查發(fā)現當時的參與者中有84%稱他們感覺“高興”或“非常高興”參與了這項實驗,15%參與者選擇中立態(tài)度。
這個實驗的真正目的,開始于納粹分子阿道夫·艾希曼被抓回耶路撒冷審判(1961),被判死刑(1962)后的一年(1963)。米爾格倫設計了這個實驗,便是為了測試“艾希曼以及其他千百萬名參與了猶太人大屠殺的納粹追隨者,有沒有可能只是單純地服從了上級的命令呢?我們能稱呼他們?yōu)榇笸罋⒌膬词謫??”米爾格倫為整個實驗過程和其結果錄制了紀錄片,紀錄片名便是《服從》。
那引起服從的因素,也可以歸為與受害者的情感距離,參與者是看不到受害者表情,權威的接近性與正當性、機構的權威性、群體影響等等,說完大家大概能夠明白那些大屠殺是怎么回事了。
那我們可以通過其中一個參與者的反饋來理解。
六年后(也就是越戰(zhàn)規(guī)模最大的時期),其中一個前參與者與米爾格倫聯系,表示為何他們會感覺“高興”參與了這項實驗:
“1964年當我在進行實驗時,雖然我相信我是在傷害某個人,但我完全不曉得我為什么要這樣做。當人們根據他們自己所信仰的事物并順從地服從權力者行動時,很少人會意識到這點...請允許我這樣認為,我被權力機關征召入伍,而這將會讓我做出一些連我自己都會害怕的壞事. ...?如果我拒絕服兵役的良心申請(Conscientious Objector)不被權力機關所批準,我已經準備因此而去坐牢,這對我的良心而言是唯一的選擇。我唯一的希望,是我那些同樣被征召的伙伴們也能如此發(fā)揮他們的良心...”
五、集體中的自我成長——麥克利蘭冰山模型
在這樣眾小妖服從的基礎上,小豬妖被委派了重要任務買香料,他也在此趟路途中聽到說書人講的西游記師徒四人,對這四個蓋世英雄產生了不同的情感,唐僧慈悲為懷,苦度眾生。尤其是聽到孫悟空也是妖怪后,小豬妖內心產生了“大王所做的事并不是對的”“他并不是理所當然就應該呆在妖群”“原來作為妖并不一定要做個壞妖”“我要離開浪浪山”,為后續(xù)脫離背叛妖群鋪墊了伏筆。
這里我們用麥克利蘭冰山模型來理解。
人員個體素質的不同表現表式劃分為表面的“冰山以上部分”和深藏的“冰山以下部分”。
“冰山以上部分”包括基本知識、基本技能,是外在表現,是容易了解與測量的部分,相對而言也比較容易通過培訓來改變和發(fā)展。
而“冰山以下部分”包括社會角色、自我形象、特質和動機,是人內在的、難以測量的部分。它們不太容易通過外界的影響而得到改變,但卻對人員的行為與表現起著關鍵性的作用。
那我們通過這個冰山模型可以看到,小豬妖在被公司壓榨過程中,發(fā)展出了冰山下潛在的能力,對自己的社會角色和自我形象有了改變的想法,重塑了我想做個好妖。這是在群體中的自我成長。
這個能力因人而異,有些人能夠迅速地通過挫折與任務迅速發(fā)展,有些人可能察覺得緩慢些,這跟早年的自我成長和成長環(huán)境也是相關的。
六、雙重反轉——正義會遲到,但絕不會缺席
最后高光時刻,也是我挺喜歡的部分,來自結尾的雙反轉。
小豬妖徹底覺醒后,想要尋找內心的正義,當他狂奔向唐僧師徒四人時,命運扭轉即在眼前之時,卻被孫悟空當成妖一棒子打死了,母親囑咐多喝水的小葫蘆流淌著水。
這里看到的時候還挺心酸,小豬妖燃起的一個小希望被砸碎,就像我們每個懷揣著希望進入社會,卻在各種pua,畫大餅,挫折坎坷,妖魔鬼怪的壓榨下,前途坎坷、理想破滅、自我懷疑、失去信心,甚至連躺平都面臨著諸多挑戰(zhàn)與壓力。
當最后一幕孫悟空解釋并未打死豬妖,他這個舉動是為了保護小豬妖,這一刻確實非常治愈內心。希望每一個身陷困境的我們,雖然我們被現實的假象喪失了希望,但再堅持一下,懷抱希望,相信那一句。
“正義會遲到,但絕不會缺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