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熱資訊!日本人給中國妹子起的名字,是怎么從刻板印象到接地氣的?
星彡P(guān)丨文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事情是這樣的。我有一個朋友是Kraz(田所梓)的噶起,噶起你可以簡單理解為“聲優(yōu)鐵桿粉絲”。
前段時間她在水群聊天的時候,發(fā)了一張推特截圖,說是田所梓接了個新活,為一個叫“王欣怡”的角色配音。
出自《契約之吻(Engage Kill)》的衍生手游,SE出品,設(shè)定是一家民間軍事公司(架空設(shè)定)的社長,是個紫發(fā)紅瞳的女強人。
就是“純潔的莎朗”“B點下藥”的那部番劇。現(xiàn)在游戲還沒出,倒是預(yù)熱已經(jīng)開始了,不過由于“王欣怡”這名字太接地氣,還是被不少人吐槽。
底下全都是中國人留言——
(起名字可以接地氣,但不能接地攤……不然就成了菜市場名了)
這應(yīng)該算是日本動畫或周邊企劃的華人名字里最大眾化的一位吧。全國上下起碼有上萬叫“欣怡”,隨便一搜就有好多人重名。
有人說,自己從小到大班里都不下五個怡、四個婷、三個琪?!巴跣棱边@名字突然搞得這么正宗,以至于有些出戲。
感覺好像出了個本子,在對著同班同學(xué)、初高中老師里的同名角色在沖一樣,莫名沖得有些難受。也是蠻奇葩的。
由此也讓我對“一個中國角色該怎么設(shè)計才好”這個話題感到好奇。怎么說呢,很長一段時間里,各種國外作品的“中國元素”基本都是意思一下的程度。
小時候看《四驅(qū)兄弟》的時候印象很深,中國隊出場一看就是跑龍?zhí)椎模煨统錆M了一種東方神秘主義的幻想。在這種幻想中,中國保持著純樸自然的狀態(tài),人們可能會些拳腳功夫、懂得運用各種超自然能力,但整體上是保守的、過時的。
就像動漫中的印度人非常少,但那些存在的印度人形象里,女人總是穿著莎麗(傳統(tǒng)的日常服裝),做著最好的咖喱。刻板印象通常適用于服裝或美食,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用于迅速辨認(rèn)身份。
想象一下,如果把中國、韓國的角色和日本角色放在一起,日本作者該用什么辦法來分辨他們各自的國籍?東亞幾國長得都差不多,似乎只能用一些標(biāo)簽化手法來塑造。
就說韓國吧??贪逵∠罄锏捻n國人不太講究,甚至有些好斗。一些難得不那么“種族歧視”的描寫會讓他們成為足球運動員或者藝人(比如歌手、演員之類),但總是會用更小的眼睛和更大的頭部比例來確保觀眾知道他們是韓國人。
只不過,雖然日本與南朝鮮的地理位置比較接近,但由于一些歷史原因,韓國角色普遍被日本ACGN受眾排斥。相對于經(jīng)??痛闹袊巧珌碚f,似乎有一種被故意抹殺的感覺。
(《拳皇》倒是個異類,韓國人都能組兩隊多了,金家藩、陳國漢、蔡寶健、全勛、李梅、剛一師傅、梁師娘……)
畢竟動畫漫畫首先是娛樂媒體,日漫的受眾主要還是日本本國國民,商業(yè)作品的特性要求作者用一種簡單的方式告訴觀眾“這個角色的屬性”,從而讓故事迅速進入正題。相比之下,中國角色的待遇往往要好得多,但也是刻板印象標(biāo)簽化的重災(zāi)區(qū)。
回想以往日本ACG作品里的中國男人,要么是香港三合會、或者什么會的成員,要么是明顯受李小龍影響的孤高功夫大師,癡迷于跟強大的對手戰(zhàn)斗以變得更強大。
通常這些角色生性嚴(yán)肅、不茍言笑,背后有過一段悲劇的過去。行事看重“義”字,時不時引用些中國古代先哲的哲言,關(guān)鍵時刻愿為朋友兩肋插刀。而且越老,功夫越高。
(《死或生》系列的李劍,深受李小龍影響)
而中國女孩往往是可愛擔(dān)當(dāng),性格直率,對朋友很好,但說話(指日語)的口音很奇怪,經(jīng)常帶“哎呀”“阿魯”之類的中國人專用口癖。
她們有一個像美玲、蘭花之類的名字。出身可能比較貧窮,不妨礙她們使著中國功夫,留著包子頭,會燒一手好菜,在故事里非?;钴S。
(亂馬的珊璞)
與之對應(yīng)的成年中國女性,往往是性感、冷艷、神秘的集合體。倘若她是個反派角色,通常會帶有女強人、虐待狂的屬性。當(dāng)然,肯定也會些功夫。
她們有著曼妙的身體曲線,常年鍛煉的腿型結(jié)實而修長,在高叉的旗袍間若隱若現(xiàn)——盡管現(xiàn)實里的中國女性根本不這么穿,但是日本創(chuàng)作者卻相當(dāng)迷戀旗袍,不會放過任何讓旗袍登場的機會。
當(dāng)然,不是說這些標(biāo)簽不好,也不是說別人設(shè)計個旗袍馬褂丸子頭就代表中國全部——以前大家有得看就不錯了,啥都能品得津津有味,現(xiàn)在眼界高了自然感覺太過同質(zhì)化。
取名也一樣。
我把Pixiv上標(biāo)有“中華妹子”相關(guān)標(biāo)簽的詞條全部整理了一下,單獨撿出所有中文名字的結(jié)果,于是得到了:
“蘭花、摘鶴燐、阿洲花、鐘嵐珠、唐可可、呉瑞香、神楽、古菲、蔵土縁紗夢、拳藤一佳、夏天、夏玉蘭?夏玉芳、スウ?ジンレイ(蘇驚雷)、道潤、超鈴音、純美雨、春麗、星花、鳳鈴、馬連華、華満らん、黃歩鈴、凰鈴音、苺苺、リンリン(玲玲)、美凰、楊菲菲、蘭花、蘭花?フランボワーズ、羅濠教主、藍貓、蘭芳、李紅蘭、李香緋、李春燕、李苺鈴、竜骨寺椿姫、龍泉寺レンレン、劉飛鈴、凌暁雨、林明美、練紅玉?練白瑛、王胡蝶?王手李亞、王春燕、王留美、王鈴花、金天、紫翠蘭、龍凜風(fēng)、東煌……”
名單很長,這里就不展示全部了,但列出來的基本都是有名有姓的人物,可以觀察到一些有意思的現(xiàn)象。比如在所有中華妹子里,最容易撞名的是“蘭花”,同名的一大把,但基本都來自比較有年代感的作品。
(《人魚的旋律》蘭花)
(名作之壁的凰鈴音)
其次是帶“鳳、凰”的,現(xiàn)實里很少見,不過看起來很貴氣。順帶一提,這兩個字在日語里讀法跟“王”差不多,可能日本人也覺得用在名字上,很有格調(diào)。差不多調(diào)調(diào)的還有“華”、“麗”、“美”啥的,能引發(fā)一定的聯(lián)想。
接著是名字里帶“鈴”的,我不確定是不是“l(fā)ing”字對于日本人來說比較方便發(fā)音的關(guān)系,所以出現(xiàn)得如此頻繁,不過比起前面的總算接地氣了一點。
然后是“李”姓和“王”姓,可以說是日本動漫里的兩大中文姓氏,前者算是受到港片的影響,姓“李”基本出身地跟香港綁定在一起。后者則是中文大姓,也算比較常見,不管來自香港還是內(nèi)地,兩者基本兼有。
(《魔卡少女櫻》李莓玲)
之前萬圣節(jié)的時候聊起“日本流行COS中國僵尸”的事情,也提到過小時候看的動畫《魔卡少女櫻》。男主王小明(李小狼)設(shè)定就是來自香港,一身綠色道袍的形象,也從側(cè)面佐證了當(dāng)時港片的文化影響力。
當(dāng)年林正英的代表作《僵尸先生》曾在日本被引進改名為《霊幻道士》,上映后票房反響不錯,基本大多數(shù)日本家庭都看過,從認(rèn)知上構(gòu)建起了一種“道士是對付妖魔鬼怪的專家”的印象。
一些怪力亂神的元素……雖說不少國人也比較迷信,但動漫里的中國角色的表現(xiàn)顯然要狂熱得多,什么陰陽、八卦、算命、驅(qū)鬼之類,算是以另一種方式推廣了出去。
很多帶中國角色的作品也基本都來自80、90年代,那時候香港喜劇片、功夫片影響力最甚,算是影響了一代日本人。很多東西即便在我們看來是刻板的、不現(xiàn)實的和過時的,但不妨礙確實有人覺得向往。
換個角度不如說,以前還能輸出點東西,等2000年以后,香港影響力已經(jīng)大不如前了。包子頭+旗袍的傳統(tǒng)中國人形象塑造也停留在了那個武打片的黃金年代,沒有再繼續(xù)版本更新下去了,慢慢走出人們視線。
直到最近幾年,開始出現(xiàn)一大批獨立自主的中國妹子形象,比如暴雪OW里的小美。這是一個很標(biāo)致性的變化,一改以前的功夫妹子形象。
日漫里的話又要扯到LL星團的唐可可,之前BB姬也提過好幾次的上海偶像——陽光型的社牛,卻又不是熱血笨蛋的模板,學(xué)習(xí)成績相當(dāng)好,體育卻又不太行。
雖然動畫劇情很迷,被粉絲瘋狂吐槽,但是角色好歹還是立住了。上海也有從香港、臺灣接過了“中國人印象”接力棒的苗頭,隨著唐可可的聲優(yōu)上海妹子Liyuu出席各種活動而不斷在宅圈擴大影響力。
之后會變得怎么樣,我也不太清楚。大概會跟LL的唐可可、開頭提到的王欣怡一樣,越來越多有個性、獨立自信的中國妹子形象出現(xiàn),逐漸打破香港電影遺留的包子頭形象?
或許吧。
-END-
標(biāo)簽: L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