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宇科技被爆大規(guī)模欠薪 科創(chuàng)板失敗后商業(yè)化方面進展不佳
國內柔性屏創(chuàng)業(yè)公司柔宇科技被曝出大規(guī)模欠薪的消息。報道稱,此前柔宇科技曾在10月發(fā)放了9月份的部分薪資,而10月的薪資則推遲至11月30日發(fā)放。結果11月30日員工等來的不是工資,而是劉自鴻的全員大會。
據財新報道,柔宇科技創(chuàng)始人劉自鴻曾在11月30日召開全員大會,他對員工透露公司融資正在進行中,預計12月有資金進入,將在12月底或者次年一月發(fā)放薪資,但仍有不確定性。這也是自上市失敗后,劉自鴻首次直接面向全員講話。
針對柔宇科技欠薪傳聞,搜狐科技向柔宇科技相關人士問詢,對方表示:暫時沒辦法代表官方給到更多的信息。有柔宇科技內部人士對媒體表示,當前公司正常運營,公司給欠薪員工承諾了相應的現(xiàn)金補償和期權補償。
柔宇科技主要提供基于全柔性顯示屏和傳感器技術的柔性電子產品與解決方案,曾率先發(fā)布全球首款折疊屏手機。2020年11月,柔宇科技傳出擱置美國上市計劃、轉向科創(chuàng)板上市的消息,并在年底提交科創(chuàng)板上市申請,計劃募資144億元。但自提交招股書后,市場便有諸多關于柔宇科技的質疑,比如產能利用率低、商業(yè)化能力弱、核心客戶存疑等。
此外,在柔宇科技遞交招股書一個月后,其被中國證券業(yè)協(xié)會抽中,被列入企業(yè)信息披露質量抽查名單。在隨后的2月9日,柔宇科技還沒等到現(xiàn)場檢查,就主動撤回了上市申請。當時,柔宇科技稱,暫緩科創(chuàng)板上市申請與股東結構上存在直接層面的“三類股東”有關。
擔任柔宇科技獨立董事的劉姝威此前也回應稱,柔宇科技撤回上市主要原因是公司在股東結構方面存在“直接層面三類股東”的情況,目前我國解決包含三類股東的公司申請上市的問題還有待出臺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
據了解,“三類股東”包括指契約性基金、信托計劃和資產管理計劃。這三類股東存在天然的穿透核查難度,容易產生股份代持、利益輸送問題,與IPO“股權清晰、股權結構穩(wěn)定”的審核要求容易產生沖突,常常被視為IPO審核繞不過去的一道坎。想要清理則并非易事,需要付出高昂的成本。
據柔宇科技招股書顯示,公司股東中“三類股東”包括,中信資本系作為中信資本-鉑睿壹號的基金管理人而登記為公司股東;招商資管系作為招商資管-浦深 1 號資管計劃的管理人而登記為公司股東,分別持股6.05%和1.27%。
柔宇科技在招股書中表示,公司的兩名“三類股東”均依法設立并有效存續(xù),已納入國家金融監(jiān)管部門有效監(jiān)管,并已按照規(guī)定履行審批、備案或報告程序,其管理人也已依法注冊登記,但招商資管-浦深1號資管計劃需要進行整改,該基金管理里承諾整改。
柔宇科技由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斯坦福博士劉自鴻創(chuàng)辦于2012年,隨后成為一級市場備受關注的明星公司。在提交招股書前,柔宇科技至少已獲得超75億元的外部融資,公開估值60億美元,中信資本、深創(chuàng)投、IDG、保利資本、基石資本、松禾資本等均為公司股東。
不過,柔宇科技商業(yè)化方面進展不佳。2017年至2019年,柔宇科技營收分別約0.65億元、1.09億元、2.27億元,同期凈虧損分別約為3.59億元、8.02億元、10.73億元,合計虧損近32億元,且呈現(xiàn)加劇趨勢。
此前11月消息,柔宇科技稱獲得一筆總計6億元人民幣的大額訂單合同,根據協(xié)議,從2022年開始柔宇科技將向客戶陸續(xù)提供柔性屏OLED顯示模組,2年內完成全部訂單交付。此次訂單金額已遠遠超過前述三年營收之和,但柔宇科技并未透露具體客戶。
隨著科創(chuàng)板上市失敗,自身造血不能不足的柔宇科技也面臨一定資金壓力。在2017年至去年上半年,柔宇科技經營活動產生的現(xiàn)金流量凈額均為負值,合計凈流出近22億元。截止去年上半年末,柔宇科技持有的貨幣資金不到8.48億元,相較2019年底減少超過40%。
此次被爆大規(guī)模欠薪無疑顯示了柔宇科技的資金緊張壓力,未來是否還會有資金進入尚難確定。